跳至主要内容

神戶咖啡:隱密巷弄中的小店與中村咖啡

·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2025 年 6 月有幸到大阪演出。演出結束後,少了朋友的陪伴,正好給我一個契機—展開一段說走救走的獨旅!

那時大阪萬博,住宿的價格高得驚人,我乾脆 6/30 一早就收拾行李,直接搭車去神戶!

神戶的街道清爽,卻又帶著點陌生的氣息。雖然人來來往往、觀光客也多,但還是有一種有別於大都市的悠閒。由於離 check in 還有些時間,我想,不如找間咖啡廳坐坐吧—據說這裡的咖啡文化可是相當有名呢!

CAFE KESHiPEARL & KESHiPEAROOF

在 Google 地圖上滑著,一間咖啡廳的名稱特別吸引我—不像是連鎖店,評論說它是當地人常會去的小店,照片裡的氛圍也帶著些神秘感,像是小貓在草叢後偷偷藏匿的秘密小窩。

於是我尋著導航走去,奇怪的是,到了之後,明明抬頭可以看到二樓窗內隱約透出光線,卻怎麼樣都找不到入口。繞了兩、三圈,甚至還爬上隔壁公寓的樓梯看了一下,結果正當我想放棄往車站方向走時,眼角才掃到一張手寫的招呼牌,仔細看才發現那不起眼、通往店內的樓梯!

可愛的帳單背面

(帳單背後有可愛的小提醒)

推門上樓,氣氛立刻安靜下來,店員笑著迎接我進來。

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お好きな席へどうぞ~

(歡迎光臨!請隨意入座~)

木質桌椅、溫暖的燈光,和街上的喧囂隔絕開來,好像進入另一個溫馨小小世界。我在評論上看到有人說:

「這裡的店員的笑容真的讓我覺得心暖暖的。」

無論是擦拭杯子、和客人聊天,每位店員都掛著溫暖的微笑😊,感覺也都很熱愛自己的工作。我感覺到不僅是賓至如歸,而且他們是把顧客都當作久未見面的老朋友般招待。

可愛的帳單

(可愛的帳單)

我就坐在剛剛往上看到的窗邊位,點了一份薄荷巧克力蛋糕和薄荷拿鐵。神戶的夏天悶熱,薄荷的沁涼在嘴裡散開,整個人像被微風輕拍了一下,從頭到腳都涼了起來!

薄荷巧克力蛋糕和薄荷拿鐵

(看起來是不是很好吃!)

我邊吃,邊剪輯著影片,看看窗外的行人。心想:「雖然都來到國外了,很想多排些景點,到處看看。但悠閒融入當地人,也是旅行可以體驗到的樂趣!」。

吃完結帳後,店員主動跟我搭話,問我剛剛是不是在剪影片。也許因為是平日下午,店裡人不多,他們特別親切的和每個要離開的客人聊上幾句。我用我的的破日文、比手畫腳的跟店員聊著聊著,就順便問了一下有沒有推薦的景點之類的。他們還討論了一下,熱心的推薦了自己去過「布引瀑布」和「王子動物園」給我,這才和我告別。

那一瞬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個匆匆過客,而是真的暫時融入了這座城市的日常。帶著這份心情離開店裡,神戶的風景似乎也變得更柔和。

(五星好評!)

⭐⭐⭐⭐⭐

店員さんたちはとても優しく、笑顔が素敵でとても親切でした。 ラテとケーキもとても美味しかったです。 外国人にもフレンドリーで、最後には少しお話もできました。 旅行のおすすめスポットまで紹介していただき、本当に嬉しかったです。 もしまた機会があれば、ぜひもう一度訪れたいお店です!

(店員們非常溫柔,笑容很迷人,也非常親切。拿鐵和蛋糕都非常好吃。對外國人也很友善,最後還能聊上幾句。甚至還推薦了旅行的景點給我,真的很開心。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想再訪一次!)

中村咖啡

如果說 KESHiPEARL 像是一個不經意發現的祕密小窩, 那 中村咖啡 就完全相反了。它熱鬧、明亮、幾乎是神戶市中心最常見的風景之一。

走進這裡,不再是低語交流的小天地,而是和整座城市一同呼吸的咖啡館。

店內時光

店裡空間很寬敞,木質色調搭配大面窗戶,光線充足。桌子之間不會太擁擠,卻總是坐滿了人:有獨坐的發呆的老翁,也有結伴聊天的學生,還有像我一樣的觀光客。

一坐下來,就好像自己也成了神戶日常的一部分。

我點了一杯當日特調和柑橘蛋糕。咖啡偏酸,搭配蛋糕剛剛好,當蛋糕的甜膩漸漸堆積起來時,喝一口咖啡便能立刻中和掉。

於是我就在這樣的節奏裡,邊喝邊讀著書,度過一個悠閒的下午。

中村咖啡

咖啡濾掛包

因為喜歡這裡的咖啡,而且家人也想喝喝看,我還特地帶了幾包中村咖啡的濾掛回家。神戶限定的味道,不僅留在旅行的記憶裡,也能在日常的早晨再次沖泡出來!

以下是我的每包初嚐的筆記!

  • 經典自家烘焙(藍)/ にしむらオリジナルブレンド〈青〉:在店內喝到的版本偏濃,搭配甜點很剛好,是屬於帶酸感的類型。濾掛包泡味道幾乎完全一樣,我泡的比較淡,有股淡淡草香和甜味經典自家烘焙(藍)

  • 經典自家烘焙(黑) / にしむらオリジナルブレンド〈茶〉:如果泡得濃度適中,酸味會變得柔和,尾韻有回甘,單喝也很舒服經典自家烘焙(黑)

  • Indonesia Mandheling / インドネシア リントンマンデリン:微微酸感、尾韻帶點蜂蜜的甜味,蠻適合單喝!濃度高一點時,青草香會更明顯 !Indonesia Mandheling

  • Tanzania Kilimanjaro / タンザニアKIBOキリマンジャロ:一撕開包裝香氣就直接撲鼻而來,帶有清爽的果酸,還有一點花蜜的香氣,有層次Tanzania Kilimanjaro

  • Colombia Narino Suppremo / コロンビア ナリーニョ・スプレモ:一打開來就可以聞到濃烈的香氣,入口的果酸比前一款明顯,但完全不會澀,很順口Colombia Narino Suppremo

  • Guatemala / グァテマラ・アンティグア アルト・デ・メディナ農園:這杯當時喝得匆忙,但印象深刻。深焙風格偏苦但不澀,餘韻乾淨,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款Guatemala

  • Honduras / ホンジュラス エル・プエンテ農園 エクステンデッド・ファーメンテーション・ナチュラル:這款明顯偏酸、會刺激唾液分泌,但香氣清新,很適合搭配甜點! Honduras

這是官網的圖片,不過只有七種沒有拿到最右下角那包😢

ドリップバッグ7種8袋アソートギフト

這次到神戶的咖啡店,無論是像弄中的小店,還是人來人往轉角的連鎖,都帶著神戶的悠閒感。神戶真的是個好地方!好山好水,適合悠悠閒閒度過一人的時光。

章魚嗶的原罪:有時候不知道的陪伴就足夠了

·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一口氣看完《章魚嗶的原罪》動畫六集,正如我一開始預期的那樣——致鬱、沉重,每每在心裡想著:「這邊真的沒有回頭路了吧」的時候,那種窒息感總讓人難受。

好在故事最後還是留了一絲餘溫,一種屬於拯救者的治癒——獻給那些在依賴與自責交織中,仍努力守住界線的人。那種當你什麼都試了,卻怎麼樣都救不起對方,只能哽咽著說出:「我也不知道」的時候......

有時候,不知道的陪伴就足夠了

這句話卡在我心裡很久。它讓我想起那段陪伴憂鬱症朋友的日子——

3000 公里外

憂鬱提醒

⚠️ 本段內容觸及憂鬱與自殺意念的描述,若你正處於類似的情緒低潮,請在閱讀時多加照顧自己的感受,或考慮與信任的他人或專業資源談談。

她是我在語言交換軟體上認識的朋友。她在自我介紹裡坦率地寫著:

I have depression. Let's be there for each other.

過去我曾從一段感情中走出來。那時我喜歡的對象也有憂鬱症,而我一心想成為她的拯救者,結果卻因為過度投入、無法承受那份無力感和不被回應的焦慮,反而傷了彼此。我曾以為,自己已經理解這類連結所伴隨的風險;但回頭看,那段經歷我似乎一直刻意忽略它帶來的影響。或許,我其實仍執意地在追尋一次重來的機會——又或許,只是單純地想和她說說話。

她是住在北海道的大學生。我當時人在日本旅行,想練習日文,便開始隨意聊起來。她是個溫柔又善良的人,講話平和,總有一種日本人的恰到好處的關心,像是:

「很好玩嗎!太好了~」 「要離開日本了嗎?之後要來北海道喔!」

她也會參加志工服務,幫助發放餐點、幫助弱勢的學生之類的。她不強調自己做了什麼,只是輕描淡寫地提到,好像那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某次我鼓起勇氣問她:「憂鬱的事情,可以談嗎?」

她語氣仍是那樣平和,只是輕輕地說,她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還活著,也不懂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她說自己很懷念前男友,那段時間是她人生中最開心的日子——但對方最後還是說:「我沒辦法和有憂鬱症的人交往」,於是他們還是分手了。

之後,有時她會傳訊息說:「我好想死」、「我快不行了」。

我總是回說:「沒事的!妳會好起來」、「我喜歡的 YouTuber 以前也得過憂鬱症,現在完全康復了」、「妳做得很棒!」

有一次她說:

「你聽到我說我好想死,你不會嚇到嗎?」

我誠實地跟她說我的過去,而我好像在她身上投射了過去的那個人。我不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麼說,所以我內心不訝異,反而是希望自己或許能做些什麼。說完後,她沉默了一下,語氣有點猶豫,或許也有點不安,但卻還是淡淡地說:「沒關係喔,誰不是靠著投射回下去的呢?」

無法接觸的靈魂

我們開始越來越頻繁地聯絡。有時訊息,有時通話。她在訊息裡常說自己快撐不下去了;但每次講電話時,語氣又是那麼溫柔,總是輕輕地說:「我很高興你在!」

有時候,我看到她傳來的訊息:

「你好像很忙...」 「我要睡了...」 「我快不行了...」 「掰掰...」

那一瞬間,我腦中總會一片空白,我真的很高興,但內心還是想要死命按住「我想救她、我想做點什麼」的衝動。我也一遍遍地對自己低聲說:

「陪伴就好,不需要拯救。」 「這次不一樣。」 「她的決定不是我的責任。」

我以為我能守住界線。


直到有次,她說:

「我剛剛回家的時候經過橋,站了一會,想說跳下去會不會就不會再痛苦了」

那是一個安靜的夜晚,我記得自己在房間裡,一動也不敢動。螢幕亮著,我的心卻突然一沉——不是劇烈的那種,而是一種被從裡面慢慢掏空的感覺。

我跟她坦承,其實這樣的具體,讓我有點害怕。

「對不起,果然我們還是不要聯絡好了。」

「我不希望你難過。」

「明天就不要聯絡了。」

一行一行的字像是關門的聲音,一聲比一聲更重。我內心突然翻攪得難以招架,來不及釐清那些情緒,我只能匆匆地回覆:

「我還沒準備好要離開......」

我沒說的是,那一刻我才驚覺——原來我這麼害怕被拋下。

那種感覺,就像小時候的我,獨自被留在家裡。房間空蕩蕩的,門沒關緊,一切杯盤狼藉。明明什麼都不懂,卻獨自要面對一切,只知道有人走了,而淚流滿面的我被留下來了,不知所措。

什麼也沒做,但卻做了一切

那之後我們還是聯絡了一陣子,我跟她承諾:「只要在她身邊有人能接住她,我離開也沒關係」。她說,她的父母和姊姊都不知道她有憂鬱症。世界上知道她有憂鬱症的,只有她、她的心理醫師,還有我。

這讓我感到一種深深的不安。我怕有一天,她會突然音訊全無,就這樣消失在世界上。

就這樣,直到離別的那一天——

「果然還是不要聯絡好了......」

我又掉進那種熟悉的焦躁與害怕中,一邊回訊息,一邊不停強調我不喜歡她說這樣的話。

然後,她傳來:

「其實我跟男朋友復合了」

我愣了一下,然後馬上就意識到:或許,該是離開的時候了。我回了訊息:

「我很開心妳這段時間的陪伴」

她回了好幾句:

「我正是覺得你這點真的太棒了!!!」

「謝謝❤️」

「🥺」

「😢」

「到了分離的時刻總是讓人覺得孤單......」

「🥺掰掰」


有時候我會想,我到底做了什麼?隔著 3000 公里的距離,我的日文不夠流利,電話只能用簡單的英文,訊息很多時候要靠 ChatGPT 翻譯;我既不是她的戀人,也不是她的治療師。我能給她的,好像只是一些拙拙的話:

「憂鬱症不是妳的錯,是妳的頭腦生病了、血清素和多巴胺失靈了」

「有研究說造成憂鬱症很大的原因是環境和基因,所以不是妳的錯」

我沒有辦法拿出什麼「Happy 道具」,只能一次次告訴她:「我在。」

而她總是輕輕地說:「謝謝,很高興你在。」

我們認識了將近約一個月後,又不再聯絡了。她不僅和前男友復合,也終於跟姊姊坦白了她有憂鬱症。看到她提到男友時那種輕鬆與快樂,我突然想,也許她真的度過了最艱難的那段時間。

所以當我看到《章魚嗶的原罪》的最後,章魚嗶說出:

「我不知道嗶」

「對不起我什麼都沒辦法為妳做嗶」

「但我一直想為妳做些什麼嗶」

「對不起」

「我明明完全不了解妳的心情」

「我一直沒有好好聽妳說話」

「對不起我一直沒有試圖理解妳嗶」

「對不起,我讓妳孤單了嗶」

我真的忍不住紅了眼眶。

原來,有時候「不知道」真的已經是全部了。

你什麼都做不了,但你還是願意留下來,哪怕只是陪著她哭、陪她說些無力的話。這樣的存在本身,就已經不是「什麼也沒做」,而是「做了一切」。這比起自私的拯救,更有力量。

有時候,不知道的陪伴、試圖理解就足夠了

所謂的原罪

劇透注意

🐙 接下來會直接講到《章魚嗶的原罪》劇情的內容,如果想要自己看結局的話請跳過!我會分享我的心得。

所謂《章魚嗶的原罪》,我認為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從來不是「章魚嗶的錯」,更精確的應該是:

《XXX的原罪》

在這個故事裡,沒有誰是單方面的加害者、也沒有誰是唯一的受害者。每個人都在背負一些「不是自己選擇的痛苦」。

女主角靜,出生在一個破碎的家庭,從小就被迫承擔本不屬於她的罪與責任;茉莉奈,被母親的恐懼與失望綁架,甚至承受性命的威脅;直樹活在天才哥哥光環的陰影中,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只為成為「有用」的孩子;至於章魚嗶——他生下來就是如此的天真,但這份「純淨」的想法和「Happy」卻無意的造成毀滅性的結果。

這裡我說的『原罪』,與其說是宗教意義上的道德罪孽,不如說是某種與生俱來的悲傷與無辜的負擔。

是人都有原罪。畢竟,我們又如何決定出生在什麼地方、在什麼地方成長呢?

然而,《章魚嗶的原罪》最感動我的,並不在於揭露這些原罪,也絕對不是憤世忌俗,而在於它揭露最黑暗的一面後,卻還是不斷透過章魚嗶的視角,找尋所謂的「Happy」答案。章魚嗶從一開始的天真無知,單純地模仿人類行為、用錯誤的方式表達愛,逐漸發現原來事件中的每個人,都背負著自己的痛苦。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好難過。

每次章魚嗶的流淚,都是他最真實的情感。他不斷失敗,不斷哭泣,但每一滴眼淚,都是他走向「理解」的證明。即使觀眾覺得他又搞砸了,這樣做瘋了,不斷地對他的行為感到困惑甚至失望。但當我看到他那雙閃著眼淚的眼睛時,心裡總會浮現:

他懂了

最後,章魚嗶決定守護靜的笑容而離開,這讓靜的防線徹底崩潰。

「如果連章魚嗶都不在了...」

這句話,是所有背負原罪之人的共同吶喊。

即使我們因為自身的傷痕、不自覺地傷害了別人,甚至被誤解,但只要我們願意去理解、願意留下來陪伴,哪怕什麼都做不了——那已經是,一種最深的救贖。

你努力的一切,即使看似化為星塵,其實可能比你想的還有力量

有些觀眾對結局感到疑惑:

怎麼什麼都沒變?

也有人說:

怎麼可能瞬間和好了?

但我反而覺得,這才是最貼近現實的樣子。

我們終其一生都背負著各自的原罪——或者說課題。我們背負著,逐漸自我理解與成長,這從來都不是一瞬間的轉變。即使最後看似失敗了,但那也不代表一切努力都白費了。我始終相信:就算那些努力看起來像是被時間吞沒了,它們的痕跡仍然留下來了。

只要有努力存在過的痕跡,他的影響就會不斷持續下去。

就像是章魚嗶用自己生命,為了靜換取了最後一次的時光倒流。雖然霸凌還是存在、家暴還是存在,但唯一的不一樣就是:

對話可以產生HAPPY嗶

這條無形的和好緞帶,透過章魚嗶的生命,在潛意識的空間將兩人串起來了。

「我會讓妳露出燦爛的笑容嗶」

兩人都笑了呢

民主的本質與中間選民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台灣民主受到很大的挑戰。

我不禁覺得民主是這麼脆弱的嗎?沮喪之際,剛好看到志祺七七和葉浩教授的訪談,讓我有許多啟發。除了點出民主的本質外,也很好的說明了現在的處境。

民主的本質

在結尾,志祺七七提問:我們如何調解台灣內部的嚴重分裂,打造出屬於台灣的共同故事?葉浩教授這樣說:

最後一件事情就是補課,好好地認識民主。

民主它就是解決衝突的機制。

民主是由人民來選出來的,選出來的人會直接反映大部分選民的素質、想法。人民的素質、想法越高,民主選出來的人才會越優秀。

民主就是這一種平庸的、不上不下、勉強大家可以運作(的模式)。所以你不要對民主期待過高,正視民主是什麼,降低期待是運作民主最好的一種方法。

要怎麼理解這段話呢?我們可以用一個統計的小小例子。

市場買蘋果

阿伯賣蘋果

今天如果你去市場跟阿伯買蘋果,你看到桌上有超過 20 顆蘋果。你可以看到有些蘋果光澤明亮,有一些感覺已經黯淡無光,但大部分賣相一般般。你就隨口問了一下:

阿伯,今天這批蘋果如何?

阿伯想都不想回答:

**絕對讚的啦!**要幾顆我幫你選。

你就回答了:

那幫我選幾顆普通的就好,要算我便宜一點的。

於是乎,你看到阿伯就從大部分一般般的蘋果中拿了幾顆幫你打包起來,當然他也是給你打了個折。

現在問題就來了

你明明看到有一些不一樣品質的蘋果,但很明顯一開始問的時候阿伯刻意高估了蘋果的平均價值。但在挑選的時候,能夠代表這一整堆蘋果的,很明顯就是普通品質的那些。

平均數在哪裡?

現在我們知道問題在哪了,葉浩教授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民主是代表大多數人,如果眾多的蘋果品質都普普通通,那當然我們品質的平均就是普普通通。

終究「高品質」和「低品質」的是少數。我們可能跟阿伯一樣期望蘋果的品質普遍是高的,那就必須從源頭改善蘋果樹的種植、蘋果的採摘、物流,確保蘋果在交到消費者手中是漂亮的。

第一步,我們要認知到:民意代表就是負責代表大部分人民的想法,這不一定是你的想法。但光知道到這件事就非常有幫助了。

知道「平均數」在哪裡。

中間選民定理

民意代表一定是代表「多數民意」嗎?有沒有可能人民選出了一個不符合多數民意的民意代表?有一個政治經濟學理論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 Duncan Black 提出的中間選民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

想像一個情境:

沙灘上的攤販

現在在一個沙灘上,沙灘上只有兩個攤販:一個在最右邊、一個在最左邊。

現在一名顧客來到了沙灘的正中間,他很渴,想要買個飲料。他發現兩邊的攤販差不多遠,但天氣實在太熱了,他只想要快點買到一杯飲料。所以就隨便選了一間。假設右邊好了。

左邊的老闆就想:那我是不是靠近中間一點,下次顧客就會來我這邊。

果然,後來出現在中間的顧客看到左邊的攤販比較近,因為實在太熱了,所以就直接去了左邊的攤販。

這時候右邊的老闆發現不對勁,他發現顧客都因為左邊的攤販離中間比較近,所以選擇了左邊。為了不要繼續損失顧客,他把攤販移到離中間更靠近的地方。新來的顧客看到右邊的攤販比較近,所以就都往右邊去。

擠在中間

你發現了嗎?最後兩邊的老闆會因為不想錯過任何顧客,不斷的向中間移動。最後的結果就是兩個攤販都在沙灘的正中間1

最後兩家店的老闆就會近到可以跟彼此打招呼了

(最後兩家店的老闆就會近到可以跟彼此打招呼了)

中間選民理論也是如此,候選人會為了吸引更多的選票,會往中間靠攏,選擇一個多數人會支持他的立場。這也是為什麼每次選舉,好像每個候選人的政策都有很多重複的地方。(當然會不會實現是另一回事了)

Footnotes

  1. Hotelling's la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telling%27s_law

被斷崖式曖昧該怎麼辦?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回顧

我在部落格整理了第一次被斷崖式曖昧的經驗,現在回想起來,我應該不會想要再被斷崖了。

但如果遇到斷崖式曖昧該怎麼辦呢?

我想推薦觀念碰撞所 Podcast 你聽過「斷崖式曖昧」嗎?為什麼上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就蒸發了?在愛與不愛之間,「不確定」是最深的深淵! ,可以直接聽這集!

以下是我自己聽完的一些想法。

正面上他派

回頭翻過去的心情筆記,感觸真的蠻多的。當我嘗試著去想過去所有的人際關係,就發現其實好多人用他們的方法愛我,我也覺得自己是被愛的。因此面對被斷崖式曖昧的關係,好像也比較坦然了。

很感謝我自己努力地找出囚禁自己的困難,了解了自己焦慮、不安的一面。

就像 SKimmy 說的:

第一次遇到,我絕對會是「正面上他派」,不然怎麼知道結果會是怎樣呢?

果然經歷一次就知道了。

想通之後就覺得原來親密關係不應該是痛苦的,而應該是讓生活更幸福、輕鬆、自在。戀愛是眾多種類的愛的其中一種。沒有的話我仍然是我,仍然值得被愛。我仍然是完整的,但如果有親密關係,是對我的人生加分的,因為我知道我又多了一種愛。

現在的我要珍惜那些愛我的人!

在人生的列車,總有人會先上車、先下車,何不好好珍惜一起在車上的時光!

至於如果有人又斷崖我,我相信自己可以跟林克一樣開降落傘直接飛到對岸。

IKEA 與人生的難事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朱文儀老師策略管理課程中,IKEA 個案讓我有很多收穫。讓我想到 Wiwi 的分享的困難的事情

創辦人 IK (Feodor Ingvar Kamprad,這邊稱 IK)這時候有兩個選擇:

  1. 選擇加入北歐家具同業公會:當時北歐家具同業公會當時把持了北歐的傢俱產業
  2. 選擇和北歐家具同業公會對著幹:想像你是大學教授,但得罪了校長 → 怎麼想都很不妙對吧?

大家都知道 IKEA 成為了世界最大傢俱店,IK 甚至被認為是隱藏的世界首富。

繞過困難就好

二戰後的北歐面臨龐大年輕人買不起昂貴、客製化的傢俱,IK 看到了市場的需求,因此想要做年輕人負擔得起的傢俱。然而不管總體環境如何,IKEA 仍然是面臨著產業環境的威脅,面臨北歐家具同業公會的威脅,IKEA 不解決困難就是被殺死。

IKEA 面臨最嚴峻的問題就是:供應商不願意冒著和北歐家具同業公會對幹的風險 。所以最早期根本沒人願意幫 IKEA,但若沒有解決供應商的問題,產品生產不出來也就不用談什麼消費者需求了。

個案討論的時候,大家想到的都是:我們可以坐下來談談,如何應對北歐家具同業公會。想像 IKEA 對供應商:「嘿看看我的這個計劃,成功了的話我們可以滿足這龐大年輕人的需求,一定可以成功」然而供應商其實滿滿的懷疑,因為只要被北歐家具同業公會知道,那就完蛋了。

IKEA 的做法不是這樣的。想想好和弦提到的困難第 9 點:

並不是所有的困難都值得正面突破,有時候「繞過」困難更有效率。

其實 IKEA 的 DIY 設計是為了讓不會生產家具的廠商可以生產單一、規格化的部件。這樣 IKEA 的供應商不需要會生產整個家具,供應商既不會被公會刁難說「你怎麼可以幫 IKEA 生產傢俱」,同時公會對供應商的管束也對 IKEA 沒用。這就是一個「繞過」困難的方法。

另一個比較多人知道的事 IKEA 是有自己展示店和型錄的傢俱店,這也是繞過困難的手法。原因是公會對 IKEA 祭出通路封殺,IKEA 只能透過「DIY」自己的通路找到顧客。

所以 IKEA 成功了

IK 抱持著直接跟全世界(aka 北歐家具同業公會)對著幹的勇氣,扭轉了逆風的威脅。其實 IKEA 當初選擇加入北歐家具同業公會,也會是成功的傢俱公司。即使面臨經濟復甦和價值觀改變,也不會影響到原本客製化傢俱的需求。但是:

IKEA 之所以是 IKEA,就是因為他選擇了比較困難的路

IK 是憑著創意的策略解決了他的困難,若不設身處地很難想像他經歷了什麼困難。

2025 新年七個問題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幾天看到好和弦的部落格,提到 Mel Robbins 的 Podcast 以及她的新年七個問題,我想我也來回顧一下!

  1. 過去一年的亮點(Describe the highlights from the past year.)
  2. 這一年中最困難的部分(What were some of the hardest parts this year?)
  3. 這一年來對自己的新認識(What did you learn about yourself this year?)
  4. 明年要停止做的事情(What are you going to stop doing in the next year?)
  5. 明年要開始做的事情(What are you going to start doing?)
  6. 明年要繼續做的事情(What are you going to continue doing next year?)
  7. 今天要採取的第一步(What can you do to today to take that first step now that you have a set of directions?)

過去一年的亮點

老實說每年我都想不起來我一整年做了什麼事,我的腦海中大概是這樣(還有偷看了一下 Instagram 限動排列一下)

  • 一月:曼陀林演出 - 1/28 花言花語曼陀林!
  • 一月:和大學同學去馬來西亞吉隆坡馬六甲
  • 二月:考到機車駕照(雖然 2024 從來沒上路,2025 會不會呢?
  • 六月:和家人去日本東京
  • 七月:曼陀林演出 - 7/31 曼陀林留聲機!
  • 九月:架設好的我的網站!(就是這裡)+ 我的影片的資料庫(雖然資料還沒填完)
  • 九月:成為 Podcast 觀念碰撞所 的混音 + 剪輯師
  • 十月:考上研究所!台大統計碩士學位學程

當然還有持續經營我的頻道,而且有一首歌跌破我的眼鏡:葬送的芙莉蓮費倫 vs. 琉古納戰鬥曲(現在看有四萬五觀看!好驚人)

這一年中最困難的部分

今年我遇到最困難的果然還是我自己情緒和感情的狀態。

暑假的時候閱讀了「情緒背包」,讓我可以好好的面對自己壓抑的情緒。以往可能會不斷的累積,然後就會爆炸。現在我慢慢可以察覺到自己情緒的堆疊,並且優先照顧自己的情緒。

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

此外,年底各種發生的事情也是很困難,尤其發現自己有「焦慮依附」的狀況。過去曾經就因為面對小組組員、朋友或在意的人不回覆訊息造成很大的焦慮感,只是就忽略這個感覺。一直到年底才徹底被我發現。雖然說在面對大部分人和情況都是偏安全依附,但還是希望焦慮的自己可以慢慢改善,解除掉腦袋對於控制感和安全感不太健康的連結。兩本書很推薦:「關係黑洞」和「依賴陷阱」

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

依賴陷阱:在脆弱中找回勇敢,凝視關係困局,重拾自我的21個練習

這一年來對自己的新認識

我發現自己其實蠻享受「讓周遭氣氛變得愉快」,無論是高調講個笑話,或是用真誠的態度面對別人。因為如果身邊的人都很開心,通常會讓我覺得很愉快。

其他的認識就跟前一項蠻重疊的,包括會暴怒的自己、會焦慮的自己還有可能蠻戀愛腦的自己。

明年要停止做的事情

停止人際關係的焦慮。如同「這一年中最困難的部分」所說,希望可以慢慢卸掉這樣的連結(古典的強化好像沒什麼用,個人認為認知上的冥想可能比較有用)。具體而言要停止什麼,我希望可以停止在意不關心我的人的想法,回歸「我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如果我想回應別人的期待,是因為我們互相在乎彼此,同時這件事也是我想要的」。

明年要開始做的事情

  • 希望可以接觸到即時的演出 eg. 直播或是現場演出
  • 嘗試全新的內容創作,尤其結合自己會的東西(音樂、資料分析、心理學)

明年要繼續做的事情

音樂和創作方面

  • 我想要把我的影片資料庫建完(把資料都存好然後備份)
  • 同時我想慢慢把影片的文章都放上官網
  • 加強我的節奏和配合伴奏的能力,累積經驗
  • 多多分析自己頻道的數據
  • 持續更新部落格!包括音樂、統計/機器學習和心理學的內容

學習方面

  • 持續學習統計、機器學習
  • 持續學習心理學
  • 持續加強日文(希望可以到達自然口說的程度)

身心方面

  • 多運動(慢跑、重訓)
  • 吃健康(至少我的身體不要一直跟我抱怨的程度)
  • 多冥想

今天要採取的第一步

果然還是把過去幾年留下來的資料和計畫整理、收束一下

  1. 上架一些還沒到串流的音樂
  2. 慢慢建好我的資料庫,同時上架影片文章
  3. 搜集一些分析可以用到的資料
  4. 好好分析串流和影片的數據,規劃音樂事業的發展方向(看要怎麼轉型+建立商業模式)

愛的自我效能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5/1/5 更

現在回顧回去這個時間點,發現自己完全陷入了「依賴陷阱」。我跟她似乎陷入了你追我跑的狀態,我越追,她就會越想躲開。這是身為「焦慮依附」與「逃避依附」相處不健康的寫照。我將原先的心情筆記修飾,希望保留我的焦慮心情,並可以有更流暢的閱讀。

現在的我可以理解,她和我人生的軌道並不相同,她亦沒有視我為人生的隊友。在我面臨焦慮的時刻,我們沒有任何正面溝通的機會,沒有一起解決的可能性。因此正確的選擇是放下、離開,並等待、尋找和你走在相同人生方向的人。

我的心情筆記

我的心情真的好複雜,因為我這樣焦慮的感受就是來自於妳。我真的好想跟妳多相處一點,但妳當下就忘記了我的存在了,我再度陷入聯絡不到妳的世界,妳選擇逃進沒有我的世界。

這個感覺就像是在水中,聲音好小,我的感官被毫無限度地放大。內在的聲音如廣播般在腦袋中迴響

好想跟她相處,快點傳更多訊息,快點聯絡她

我傳訊息了,但是仍然是聯絡不到妳,於是我又墜入更深的海裡,準備好要窒息。隔晚我真的受不了了,又傳了一次訊息給妳。想跟妳要一個承諾、一個一定聯絡的到妳的方式。

妳選擇視而不見。


或許我不應該再自私的搶奪妳的時間,這只會扼殺我們的關係。即使妳表現的不以為意,然而我的負面能量已經充斥著整個聊天室。這是個負面迴圈,如果我再這樣下去,有一天妳會不願意再打開我的訊息。

「我需要多休息」

「我心情不好」

我不喜歡一直想著妳的我,因為我會覺得我又哪裡做不好,讓妳又漠視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妳快樂,希望妳跟我相處是放鬆的。然而,最終我的存在好像讓你更不快樂了,這讓我覺得好痛苦。

我只是累了,我只是心情不好


睡一覺後,瞬間我就清醒了。

瞬間我就可以把想妳的念頭和聯絡妳的行為切開,知道怎麼樣符合我們兩人的最佳利益。我也取回了我自己的主控權,因為焦慮暫時已經聽我的話了。雖然還是有點懷疑,甚至有點害怕再次碰到妳,我的焦慮會不會控制不住,又傷害妳了呢?讓我想到 BEASTARS 的劇情。我這樣掙扎的感覺,或許就跟雷格斯對哈魯的喜歡夾雜著垂涎的食慾。而妳對我的感受,是不是也夾雜著草食動物對肉食動物的恐懼呢?

雷格西和哈魯(BEASTARS第一季)

心理學筆記

針對為什麼

我只是累了,我只是心情不好

會成立?

有沒有可能是其他的可能呢?

自我效能理論

關於自我效能理論,班杜拉告訴我們,有四個因素影響著自我效能,也就是自己做不做得到的信念:

  • 成功經驗(Mastery experience):最重要的因素,當你對相關事件有成功的經驗時,你就更容易相信你做得到
  • 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看到跟你類似的人也辦到了,那你也會傾向於認為自己做得到(他都做到了,我一定也可以)
  • 社會說服(Social Persuasion):直接鼓勵或是勸阻會有很大的影響(通常負面的影響更大,會使你更不相信自己)
  • 激發(Arousal):生理或是情緒的激發,無論是顫抖、疲倦,還是心情上的難過、恐懼,都可能讓我們認為是無能的展現,影響對自己能力的評估。

而對我來說,她對我之前的回饋是我的成功經驗,我知道她對我的感受,還有我們想處的互動;我看著朋友和其他人的幸福,我相信自己也值得幸福的關係;朋友和家人也都在旁鼓勵我,不會時不時講幹話說別肖想了。

那問題是什麼?

我只是累了,我只是心情不好

這是非常真實的感受,即使沒有嚴格的論證和嚴謹的實驗。我知道我已經耗費太多認知資源了,甚至有點喪失時間的感覺。也更容易陷入難過的情緒,擔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對方才不理會我。

但真的不是。

或許我是真的累了,要好好休息一下!

|| 期待一下 BEASTARS Final Season ||

BEASTARS最終季視覺圖

萬有引力般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跟妳之間的化學鍵

親密關係是什麼呢?

兩個人的關係是像氫氣般牽著

H-H

還是氧氣般雙手擁抱彼此

O=O

還是像氮氣般緊緊抓著不放呢?

N≡N

我們靠得時如此的近,不由地讓我想:

有一天如果鍵結如此就斷裂了呢?

抑或者

妳會不會又遇到另外一個元素,開開心心的丟出了妳的電子給對方

電磁力般的喜歡

終究化學的鍵結,是來自於我們共享著電子。妳和我的不同吸引著我,而我們又是如此的相像。正電與負電到吸引,讓我們不自覺得越來越近。

「喜歡」就像電磁力般,連結著我們。然而,無論是輕輕地的牽著,還是狠狠地扒著不放,當遇到「電子」搶匪時,連結就斷了。

妳永遠可以把電子讓給別人。

電磁力不見了之後,還剩下什麼?

當我們逐漸遠離彼此,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電磁力顯得微不足道。

那我該如何相信,斷鍵之後的世界呢?

該如何相信接觸不到的妳?

引力子是什麼?

星際效應:「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

萬有引力跟電磁力比起來,接近時如此的渺小。但是在浩瀚的宇宙,他卻撐起了星體的運行。他甚至可以扭曲空間,讓你以為光就在你的前面,不惜讓你看到你不該看見的事物。

萬有引力不像電磁力一樣靠光子,但之間的交互作用是怎麼發生的呢?「引力子」真的存在嗎?

或許,只要引力子存在,連結就不會斷。

萬有引力般

只要引力子存在,即使被空間相隔,我們的連結就會不斷的作用、不斷的作用、不斷的作用......

只要引力子存在,過去的我會不斷影響著未來的妳。即使妳忘記了,也會融入妳的潛意識當中。

只要引力子存在,過去的妳會一直影響現在的我、未來的我。

只要引力子存在就好了。

第一次被斷崖式曖昧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5/1/7 更

這是我第一次被「斷崖式曖昧」的體驗,情緒蠻原始,我盡量保持原本的語氣,但修飾了一下用詞。

那時候我沒有發現,自己「焦慮依附」的狀態被觸發,也沒發現對方展現出「逃避依附」的一些特質。現在來看,感覺是一個典型的「焦逃配」。

情緒變化三角

我經歷了斷崖式的一週。

這週我的情緒就是不斷的在焦慮、害怕、難過、解放的喜悅循環。

我一直思考:「為什麼妳不回訊息呢?」,我試過很多方法去探索答案,包括直接傳訊息:跟妳說我真的很需要被在乎,我的情緒一直被妳牽動;我很努力去了解妳到底在做什麼事情,是因為很忙才不能回訊息嗎?我內心一直盤旋著:「但是如果在乎的話即使再忙也有辦法回訊息吧?。結論就是果然我的在乎還是建立在別人也是在乎我的,如果對方突然不在乎了,那我就找不到意義了。

不過這樣的探詢似乎無果,因為終究我等不到任何的回覆。

果然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找答案。

為什麼我這麼焦慮呢?在 Podcast 觀念碰撞所 在脆講什麼都會被噴?性別對立的年代,平權主義者,如何應對無處不在的對立困境? | 觀念碰撞所 中我意外聽到情緒變化三角1。我們喜悅、悲傷、恐懼、厭惡、憤怒、興奮的核心情緒就像腦筋急轉彎 2 裡面一樣,會被焦慮、羞恥和罪惡壓抑,被裝進狹小的玻璃瓶裡送進心理的地牢。因為面對核心情緒太辛苦了。我就在思考「我的焦慮是在壓抑什麼情緒呢?」,應該是恐懼,因為我很害怕什麼都不知道就被拋下了。這讓我回想起妹妹剛出生時,媽媽突然不見了,我非常驚慌失措不知道怎麼辦。最後是爸爸載我去找媽媽,我才知道原來媽媽去做月子。原來我這麼害怕妳突然消失是因為這樣。

「為」與「無為」

雖然妳簡單回覆了訊息,但還是馬上就消失了。我擔心會不會讓妳覺得我很煩。

同一集 Podcast 他們又討論到「為」和「無為」。對我而言,我總是覺得如果不做些什麼的話,就不會有好結果。我很喜歡的一句話2是:

不想變得幸福還真是卑鄙

這讓我覺得應該要不斷「做些什麼事」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幸福,這是「為」的思想。然而,我卻覺得持續做下去沒有任何回報,也沒有更幸福。但幸福一定需要「為」嗎,或許「無為」也可以變得幸福。或許這個時候我需要的是不要去想該做些什麼,讓事情自然發生。

Footnotes

  1. 情緒變化三角概念取自於美國臨床社工師希拉蕊.韓德爾(Hilary Jacobs Hendel)的著作《不只是憂鬱》(It’s Not Always Depression)。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的介紹。

  2. 來自於動畫「物語系列」

部落客小王真的要開始寫部落格了?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想當年 Xuite 的年代我也寫了一些部落格,因此得到這個暱稱

如今看來是沒有學乖,要繼續回來分享有趣的內容了!

之後會多分享我有興趣的話題,當然也會包含 BloggerMandolin 頻道的事,敬請期待!

至於其他地方散落的文章,如果沒有太黑歷史就會慢慢搬過來:)